島津與諾貝爾獎
[不為人知的島津小故事]
田中耕一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202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在北京時間10月8日揭曉,其中一半被授予David Baker,以表彰其在計算蛋白質設計方面的貢獻,另一半則被共同授予Demis Hassabis和John M. Jumper,以表彰其在蛋白質結構預測方面的貢獻。
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一般都是學者、教授、科研人員,但22年前卻有一位默默無聞的小職員獲得了這個獎項,既成就了他,也成就了他所在的企業(yè)——島津,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吧!
2002年10月9日的傍晚,一條來自瑞典的消息在日本炸開了鍋,田中耕一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日本各大媒體和電視臺迫不及待地將這一新聞擴散到了全國,島津制作所瞬間成為了輿論的中心,新聞的主人公田中耕一帶著疑惑和茫然接受了媒體們的采訪。
也不怪當時的人們如此如此激動,因為獲獎者田中耕一與其他獲獎者們太不一樣了。他大學就讀于日本東北大學,1983年畢業(yè)后就進入到島津制作所工作,只有本科學位,連碩士學位都沒有,這在全世界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都是獨一份的。甚至當獲獎消息傳來時,日本的學術界都紛紛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田中耕一到底是何方神圣。
2002年田中耕一獲諾貝爾獎
田中獲獎的成果是“開發(fā)了用于生物大分子質譜分析的軟解吸電離方法”,在此之前,大分子蛋白由于其高分子量,非常難以通過常規(guī)的方法進行分析,而他的發(fā)現(xiàn)開辟了蛋白質等大分子的簡單而精確的質譜分析方法。
田中耕一的成功源于一次失敗。田中所在的研發(fā)組負責研發(fā)激光離子化質譜分析儀,他們要解決的最大課題是尋求經激光照射且不會破壞生物大分子的離子化方法,田中的工作就是不斷嘗試用激光照射新的基質材料,但周而復始的實驗并沒有帶來理想的結果。
1985年2月的某一日,田中在制備樣品的時候誤將甘油當做丙酮添加了進去,抱著不能浪費的心理,他嘗試挽救這次失誤。田中打開了儀器想要將甘油蒸發(fā),為了加快蒸發(fā)的過程,他又打開了激光束。在觀測蒸發(fā)過程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從未見過的微弱信號,這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并在幾次嘗試后都出現(xiàn)了相同的信號。他將這一發(fā)現(xiàn)分享給小組成員,受到了大家的肯定與鼓勵。
1985年工作中的田中耕一
在這之后,田中繼續(xù)埋頭實驗,終于在兩年后完成了軟解析電離法的研究,其研究成果發(fā)表于1987年的質量分析聯(lián)合討論會上。該論文被介紹到德國后,對Michael Karas博士和Franz Hillenkamp博士確立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電離(MALDI)法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島津最新款MALDI-8030質譜儀
2003年,島津制作所成立了田中耕一紀念質譜研究所,聘請?zhí)镏袨樗L,以MALDI-MS為核心技術,開展蛋白質引起的疾病的早期發(fā)現(xiàn)、糖鏈等生物分子結構分析方法的研究、以及新一代質譜分析系統(tǒng)的開發(fā)等工作。2014年,其項目小組成功做到了從1mL血液中檢測出引發(fā)阿爾茨海默病原因的β-淀粉樣蛋白,為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做出了貢獻。
工作中的田中耕一
田中耕一獲得諾貝爾獎雖然有運氣的成分,但離不開他孜孜不倦不斷嘗試的精神、善于捕捉細節(jié)的能力以及團隊給予他的支持。田中耕一的諾貝爾精神也鼓舞著島津集團的員工們。
島津(上海)實驗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SGLC)是日本島津制作所在中國的子公司。在提供島津儀器純正部件、色譜消耗品、試劑標準品、小型儀器銷售服務的同時,SGLC還設立了上海技術中心與北京創(chuàng)新中心實驗室,承接面向市場行業(yè)熱點項目的應用開發(fā)、面向客戶端難點項目的委托分析,同時還涵蓋了品證和售后業(yè)務。
SGLC上海技術中心還對液相色譜柱、固相萃取小柱、QuEChERS等產品的填料進行合成研發(fā)和裝填技術研發(fā),以更好地滿足本土客戶的需求。
SGLC深耕中國17載,在分析領域不斷鉆研、持續(xù)創(chuàng)新,正如島津集團的創(chuàng)業(yè)宗旨“以科學技術為社會做貢獻”一般,為中國、為全球的科學發(fā)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本文參考文獻和圖片來自全球島津,文章如下:
1.《島津DNA-激情挑戰(zhàn)之基因在全球集團傳承-》P144-P146
2.田中耕一記念質量分析研究所homepage
3.田中耕一が考える科學技術の使命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