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型TX500C 旋轉(zhuǎn)滴法振蕩滴,升級
[圖文]膠體及界面化學的應用
-
提供商
美國科諾工業(yè)有限公司 (戰(zhàn)略投資公司:上海梭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資料大小
0K
- 資料圖片
-
下載次數(shù)
0次
-
資料類型
未傳
-
瀏覽次數(shù)
1461次
一、 界面吸附通用等式
表面活性劑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在許多工業(yè)過程中都有著重要的應用。表面活性劑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等溫線有多種類型。但就單一表面活性劑在固--液界面的吸附來說,基本上可分為三種類型的等溫線,即Langmuir(L)、S型(S)和雙平臺型(LS),如圖1所示。1955年 Gaudin和Fuerstenau提出表面活性劑在固-液界面上吸附涉及吸附分子疏水基間的締合。1989年朱 瑤和顧惕人采用階段吸附模型與質(zhì)量作用定律相結(jié)合,推導出表面活性劑固--液界面吸附的通用等溫線公式。
圖1 表面活性劑固液吸附等溫線的基本類型L:Langmuir型;S:S型;LS:雙平臺型
他們在推導界面吸附通用等溫式時,假設表面活性劑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分為二個階段。*階段是個別的表面活性劑分子、離子通過靜電吸引或Van der waals引力與固體直接相互作用而被吸附。平衡時
吸附位 + 單體----- 吸附單體 (1)
單體表示個別的表面活性劑分子或離子。則平衡常數(shù)為
式中
(2)是溶液中單體的活度,
為吸附單體活度,
為空吸附位的活度。在第二階段中,表面活性劑分子或離子通過碳氫
鏈間的疏水相互作用形成表面膠團使吸附激劇上升,這時*階段的吸附單體是形成表面膠團的活性中心。平衡時(n-1)單體 + 吸附單體----- 表面膠團 (3)
其平衡常數(shù)是
式中
是表面膠團的活度,n是表面膠團的聚集數(shù)。
可近似地以單體濃度
和單體吸附量
分別代替
和
,以表面膠團的吸附量
和吸附空位數(shù)目
代替
和
。則
(2)和(4)可分別寫成根據(jù)在任意濃度C時的總吸附量
和飽和總吸附量
的物理意義,顯然可得
討論幾個重要的極限情形,當
,
,式(8)還原為 Langmuir公式,即
若
,式(9)有兩種極限情形,當
時,式(9)變?yōu)?/font>
式(11)仍是Langmurir型,但此時單分子極限吸附量不是
,而是
。
當
或
,式(9)可代為
式中
,當
時它代表
型吸附等溫線。
當濃度越來越大時,無論是式(9)和(12)都可以還原為
,即所有的吸附位皆為表面膠團占據(jù)。
二、表面活性劑的作用和應用
1、增溶作用
在水中幾乎不溶的油性物質(zhì),加到表面活性劑水溶液中,由于油性物質(zhì)和膠束內(nèi)部親油性大的疏水基的親合性,而溶入膠束內(nèi)部。溶劑是油性的場合,則形成反膠束。向油中加入在油中幾乎不溶的水或水溶液,會溶入反膠束中。這種在溶劑中添加表面活性劑后,能明顯使本來不溶或微溶于溶劑的物質(zhì)溶解或使其溶解度增加的現(xiàn)象稱為增溶作用。增溶作用一般都發(fā)生在超過表面活性劑的CMC之后,一般表面活性劑CMC值都是很小的,這樣小的濃度是不會改變介質(zhì)的性質(zhì),因此增溶現(xiàn)象是與表面活性劑具有兩親結(jié)構(gòu),形成膠束而存在于溶液中有關(guān)。增溶作用可以使被溶物的化學勢大大降低。使整個體系更加穩(wěn)定。但是不同于真正的溶解作用,因為增溶后對溶液的依數(shù)性影響很小,這說明增溶過程中溶質(zhì)并未拆散成單個分子或離子。
在水溶液中的增溶作用通常有下列三種類型(圖2)。
圖2 增溶作用示意圖
A,A’:非極性增溶
B:極性增溶
C:吸附增溶
(1) 非極性增溶:油性物質(zhì)溶于膠束內(nèi)部的疏水基團。
(2) 極性—非極性增溶:象醇那樣的兩親結(jié)構(gòu)的有機物穿插到原膠束的離子(或分子)之間,形成混合膠束。
(3) 吸附增溶:在膠束的親水基和水的界面上,象通常的吸附那樣吸附高分子物質(zhì)等。
增溶作用應用很廣,如肥皂、洗滌劑除去油污時,增溶起了作用。制藥工業(yè)也經(jīng)常應用,如氯霉素的溶解度為0.25%,加入20%吐溫80后,溶解度可增大到5%,其他維生素、激素類藥物也可用吐溫來增溶。一些生理現(xiàn)象也與增溶作用有關(guān),例如脂肪不能被小腸直接吸收,靠了膽汁的增溶作用才能被有效地吸收。在合成橡膠、合成樹脂用乳液聚合法時,增溶起了重要作用,聚合反應是原料增溶于表面活性劑膠束中進行的,水相中的乳液僅作為提供反應原料的儲器,聚合反應完成后表面活性劑作為穩(wěn)定劑吸附于高聚物表面,這種聚合法改變了聚合反應條件,提高了反應速率。利用膠束加速化學反應,研究化學反應機理近年發(fā)展迅速。膠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是近年來表面活性劑在分析化學中的應用,是利用膠束增溶形成多元絡合物,從而提高絡合比,使顯色反應靈敏度大大提高,摩爾吸光系數(shù)增加2—5倍。
2、乳化作用
乳狀液是由兩種液體所構(gòu)成的分散體系。即一種液體以極微小的液滴(一般直徑為10-6~10-5米)分散在另一種互不相溶的液體中所形成的物系。如牛乳、豆?jié){、農(nóng)藥乳劑、原油等。通常的乳狀液中一相是水,極性很大;另一相是有機液體,極性很小,一般統(tǒng)稱為“油”。牛奶是細小的脂肪微粒(油)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乳狀液,此類乳狀液稱為水包油型,以O/W(Oil/Water)表示。豆?jié){、農(nóng)藥乳劑等也屬此類型。而在原油中,卻有無數(shù)的小水滴分散在油中,此類乳狀液稱為油包水型,以W/O表示。人造黃油等屬此類型。顯然,乳狀液是一種高度分散的物系,其相界面很大,物系具有較高的自由能,從熱力學角度看,它是很不穩(wěn)定的。分散的小液珠有自動集結(jié)而使系統(tǒng)分成油、水兩層的趨勢。通常用加入表面活性劑的方法制備較穩(wěn)定的乳狀液。例如:在一個試劑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加入一定量的油(例如煤油),蓋好蓋子后,將試劑瓶激烈搖動片刻后,放在桌上。在初瞬間,我們用肉眼看到原來分層的兩相已消失,已成為油分散在水中的乳狀液。靜置片刻后,油、水又會自動分層。然后再在同一試劑瓶中加入少許肥皂(表面活性劑),然后蓋好蓋子,將瓶子激烈搖動片刻,仍然將試劑瓶放于桌上。靜置片刻后,此時我們再也看不到油、水自動分層現(xiàn)象,表明微小油滴能較穩(wěn)定地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狀液。表面活性劑能使油-水體系形成穩(wěn)定乳狀液的作用稱為乳化作用。
加入乳化劑為什么能使乳狀液穩(wěn)定呢?其原因是:
(1)生成堅固的保護膜 在分散液滴的周圍形成表面活性劑在界面上吸附,形成界面膜。當表面活性劑濃度較低時,界面上吸附的分子較少,界面強度較差,所形成的乳狀液穩(wěn)定性也差。當表面活性劑濃度增高至一定濃度后,表面活性劑分子在界面上的排列形成一個緊密的界面膜,其強度相應增大,乳狀液珠之間的凝聚所受到的阻力較大。一般要超過該表面活性劑CMC值,才具有*的乳化效果。
在表面活性劑水溶液的表面吸附膜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表面膜中如有脂肪醇、脂肪酸和脂肪胺等極性有機物與表面活性劑同時存在時,則膜強度大為提高。這是因為在表面吸附層中,表面活性劑分子(或離子)與醇等極性有機物相互作用,形成復合膜,增加了表面強度。
(2)降低界面張力 表面活性劑在相界面上會發(fā)生吸附。由于吸附,表面活性劑分子定向、緊密地吸附在油—水界面上,使界面張力降低,阻止了油或水聚集。例如,煤油/水的界面張力一般在40mN.m-1以上,如果在其中加入適當?shù)谋砻婊钚詣?,則界面張力可降至1 mN.m-1以下。這樣一來,把煤油分散在水中就顯得容易得多。
(3)形成界面雙電層 以離子型表面活性劑作為乳化劑時,表面活性劑在界面吸附時,疏水基碳氫鏈插入到油相中,極性親水部分在水相中,其他無機反離子部分與之形成擴散雙電層。由于在一個體系中乳液滴帶有相同符號電荷,故當液滴接近時,相互排斥。從而防止聚集,提高了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
視具體體系可以是上述的一種或幾種同時起作用。
當水—油中加入乳化劑形成乳狀液,到底是形成O/W型或W/O型,目前尚無*的理論,但一般傾向于如下的說法:當乳化劑分子中親水基比憎水基強時,則它傾向結(jié)合更多的水分子,這樣界面上的吸附膜必然是彎曲的,且凸向水相,凹向油相,也即吸附膜將油滴圍住,因而形成O/W型。反之當乳化劑分子中憎水基比親水基強時,則它傾向結(jié)合更多的油分子,吸附膜凸向油相,凹向水相W/O型,如圖3所示。
圖3 乳狀液類型示意圖(乳化劑為表面活性物質(zhì))乳化劑除表面活性劑外,還可以是非表面活性物質(zhì),如Al(OH)3、SiO2、石墨等粉末材料。當用Al(OH)3粉末作乳化劑時,由于水對Al(OH)3潤濕性強(
),則Al(OH)3粉末必凸向水相,這時形成O/W型。而用石墨作乳化劑時,則油對石墨的潤濕性強,對水潤濕性差
,得到W/O型。如圖4所示。
圖4 乳狀液類型示意圖(乳化劑為固體粉末)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生理現(xiàn)象研究中都能看到乳狀液的應用。例如,金屬切削加工所用的潤滑冷卻劑就是水包油型的乳狀液,水供冷卻用,油是潤滑劑。在高分子化學中,常常應用乳液聚合來合成高聚物,以便控制高聚物的分子量,提高產(chǎn)品質(zhì)量。這是由于聚合反應是放熱的,反應時溫度升高,常有其他副反應。將反應物制成乳狀液再進行反應,由于反應物分散成小滴后,每個小滴反應物少,生成熱也少,且面積很大,散熱很快,這種反應過程中溫度幾乎不變,使副反應不會發(fā)生,從而控制了制得的產(chǎn)物(高聚物)的分子量。人們食用的脂肪在人體內(nèi)先要乳化,使脂肪的表面積增大,便于消化后被腸子吸收。這里人體內(nèi)的膽汁酸鹽是乳化劑。乳狀液十分有用,但有的時候我們不希望它出現(xiàn),必須設法破壞它。例如原油是W/O型的乳狀液,這種含水的原油會嚴重地腐蝕石油工業(yè)設備,故必須設法除去。關(guān)于乳狀液的破壞這一問題比較復雜,在理論上盡管可以運用乳狀的穩(wěn)定原理,反過來找出破壞它們的辦法。但實際上,上面所述的乳狀液的穩(wěn)定原理僅是目前較普遍的一種說法,還未搞清楚。因而對破壞乳狀液,均是根據(jù)具體情況再尋找適當辦法。如原油除水就采用高壓電法。在高壓電場作用下,使油中小水滴極化(一端帶正電,一端帶負電),水滴因靜電作用相互吸引,后小水滴互相聯(lián)結(jié)成大的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沉入底部。
3、洗滌作用
洗滌作用是指利用表面化學的方法,將固體表面的外來物質(zhì)去掉的過程。其中若是從纖維織物,金屬表面等除去污垢時,也稱為去污作用,它具有廣泛、重要的實際意義。去污作用除機械搓洗作用外,表面活性劑的作用是潤滑、乳化、增溶和起泡等多種復合作用的綜合。污垢可分為:油污、無機性污垢或他們的混合污垢在表面活性劑溶液中,首先由于表面活性劑的潤濕作用,使表面活性劑溶液進入到污垢的纖維中間,這樣就減少了無機性污垢在纖維上的附著力,加上搓洗的機械作用,污垢就可能從纖維脫落而懸浮在水相中被水沖走,但同時也由于洗滌劑的乳化作用促使油污不再附著于纖維上,這是有些污垢可能進入洗滌劑的膠束內(nèi),尤其當局部洗滌污垢,擦上肥皂進行搓洗時,由于局部表面活性劑濃度較大,因此增溶作用顯得突出。
干洗是指在有機溶劑中的洗滌作用,一般使用輕石油烴或氯化烴等有機溶劑用以洗凈油污的紡織品。干洗過程是表面活性劑在非水溶液中形成的與水溶液相反的膠束,從而對污物進行增溶,更有效地發(fā)揮洗滌作用。一般水洗時,由于洗滌劑的量不大,往往達不到臨界膠束濃度以上,所以增溶作用不是主要的,然而干洗時,由于表面活性劑形成與水溶液相反的膠束,則油污的增溶就是起了重要洗滌作用。
4、分散作用
對于懸浮液,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在10-7~10-5m范圍內(nèi)。由大顆粒固體物料粉碎成微粒,增加了表面積,外界需做功,做功所消耗的能量部分轉(zhuǎn)換成表面能儲藏在微粒表面中。對一定量的物質(zhì)來說,粉碎程度越大,則表面積越大,表面能也越大。例如,將1Kg整塊SiO2(表面積約0.26m2)粉碎成邊長為10-9m的微粒,總表面積增至2.6
106m2,由此表面能由原來的0.27J增至2.7
106m2,增大約一千萬倍。
固體顆粒粉碎后,具有較高的能量,故在水中有聚結(jié)成大顆粒、降低能量的趨勢,因此說懸浮液是一個熱力學不穩(wěn)定體系。
為保持懸浮液的穩(wěn)定性,就需加入一種物質(zhì)來防止分散相的凝聚,這種物質(zhì)稱為分散劑。表面活性劑是一種很好的分散劑。
表面活性劑之所以能起分散作用,原因是:(1)表面活性劑吸附在液固界面,能顯著降低界面自由能。(2)是有潤濕、滲透性能,它在粒子表面定向吸附,改變了粒子的表面性質(zhì),因而防止了粒子的聚集。例如,炭黑與水一起攪拌不能得到穩(wěn)定的懸浮液,而當加入表面活性劑后,就可得到黑色懸浮液。
若一相以微粒狀固體均勻地分布于另一相中,所形成的分散體系稱為懸浮液。這種一物質(zhì)在另一物質(zhì)中的分布過程及功能稱為分散作用。 (12) (11) (10) (9)和都可由實驗測出。將式(5)、(6)、(7)和(8)結(jié)合,即可導出吸附等溫線的通用公式 (8) (7) (6)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