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相機是進行立體成像的關鍵組成部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到,一般人可能會對這款相機感覺比較陌生,但事實上這項技術已經誕生很久了。早在古希臘時代,歐幾里德就已經發(fā)現(xiàn),人們左右眼所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這也是人們能夠洞察立體空間的主要原因,用現(xiàn)代術語就是雙眼視差(binocularparallax),這也是立體影像的基本原理。
立體相機的原理其實比照相機的發(fā)明時間還要悠久,早在18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爾斯.維斯頓(SirCharlesWheatstone1802—1875)就曾經發(fā)表文章,論證了人類立體視覺的成像原理。他仿照人類眼睛看東西的原理,通過自己組裝的立體鏡裝置,模擬了人類眼睛的功能。
立體數(shù)碼相機是一種用來記錄立體圖象的立體數(shù)碼相機。該相機是由兩套相同規(guī)格的數(shù)碼相機組成,兩攝像鏡頭平行相距6-15公分,方向分別對準1-5米遠的目標。兩數(shù)碼相機的調焦、變焦、感光等參數(shù)由一套控制電路實施控制,快門連線并接起來。
拍下的左右兩幅照片通過電腦軟件組對,在電腦屏幕上以超過人眼視覺暫留的頻率交替顯示,再通過與電腦同步的3D電子液晶眼鏡控制視線,使左右兩眼分別觀看對應的左右兩幅照片,其效果就象兩只眼睛直接觀看被攝場景一樣,在大腦的合成下,能夠分辨出前后距離的差別,感受到身臨其境的立體效果。
一種可記錄立體圖象效果的立體數(shù)碼相機,其特征是:取兩相同的數(shù)碼相機裝置,按兩攝像鏡頭相距6-15公分的間距、對準1-5米的目標、平行組裝在一起,將兩快門按鈕連線并聯(lián)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