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兔病毒性出血癥診斷技術
閱讀:895 發(fā)布時間:2011-7-1兔病毒性出血癥診斷技術
點擊次數:42 發(fā)布時間:2011-3-2
在疫區(qū)根據流行病學特點,2個月以上家兔發(fā)病快、死亡率高并出現(xiàn)典型的臨診癥狀和病理變化,一般可以作出診斷。在新疫區(qū)要確診可進行病原學檢查和血清學試驗等。
1.病毒檢查
取肝病料1Q%乳劑,超聲波處理,高速離心,收集病毒,負染色后電鏡觀察,可發(fā)現(xiàn)一種直徑為25~35nm,表面有短纖突的病毒顆粒。
2.動物試驗
該病毒只感染兔,其他動物不感染。取病兔肝、脾等組織懸液的離心上清液,經雙抗處理后,以多種方式接種非免疫青年兔,可成功復制該病,并從患兔體內分離到該病毒。也可將病兔肝、脾做成1:10懸液,給試驗組兔同時注射高免血清3mi和懸液1ml,另設幾只注射病料懸液的對照兔,如試驗組兔精神、食欲、體溫均正常,對照兔死亡,可確診是RHD。
3.血凝與血凝抑制試驗
肝病料lo%乳劑高速離心后的上清液與用生理鹽水配制的o.75%的人[)型紅細胞懸液進行微量血凝試驗,在4℃或25℃作用兒.凝集價大于1:160判為陽性(另外也能凝集人類B型,AB型紅細胞,呈現(xiàn)強烈的陽性反應)。再用已知陽性血清做血凝抑制試驗。如血凝作用被抑制(血凝抑制滴度大于l:80為陽性),則證實病料中含有該病毒。
血凝及血凝抑制試驗快速、簡單,成熟且易于推廣,是確診該病的良好方法。因為除兔細小病毒外,尚無類似疾病的家兔病料能凝集人O型血紅細胞,并能被特異性抗體所抑制,因此也可用血凝抑制試驗測定其抗體效價,進行免疫監(jiān)測。血凝試驗的方法有玻片法、血凝板法、瓷板法。
4.免疫擴散法
將病兔肝臟乳劑制備的抗原對感染兔血清進行瓊脂糖免疫擴散試驗,可檢出特異性抗體。戴康等發(fā)現(xiàn),以甲醛滅活制備的抗原與抗血清反應時,粗提抗原可出現(xiàn)2~3條沉淀帶,高度提純的抗原則只出現(xiàn)一條沉淀帶。
5.紅細胞吸附病毒——熒光抗體染色法(直接法)
制備RHD高免血清,按常規(guī)法提取IgG,用F1TC標記。用l%人O型血紅細胞懸液涂片,自然干燥,冷丙酮固定,4~C冰箱保存?zhèn)溆?。病料加PBS(10倍,W/V)并勻漿化(1000r/mill,3min),將懸液3000r/mill離心30min,取上清液加于細胞涂片上,室溫吸附10min,PBS充分沖洗,曬干后加制備的熒光抗體,置37~C濕盒中染色30min,用PBS充分沖洗,蒸餾水沖洗除鹽,干燥后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到特異性熒光。
6.Dot-ELISA試驗(斑點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 按楊漢春所建立的方法進行。
判定標準為:+十為呈深棕色斑點,與強陽性相似;十為呈淺棕色斑點,與弱陽性相似;一為未呈斑點,與陰性對照相似。
7.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有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 Guttre等以5’末端衣殼蛋白基因為對象設計了RT-PCR和套式RTPCR,給果表明此法比ELlSA敏感10‘倍,可以檢出至少12個拷貝的病毒核酸。
在病毒性出血癥檢測方面,自1984年以來相繼建立了一系列抗原、抗體檢測方法。主要有血凝(HA)和血疑抑制(H”、瓊脂擴散試驗(1D)、免疫酶組化法(BA)、ELISA法、熒抗法、斑點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Dot-ELISA),DNA探針法等。
雖然上述各種免疫學檢測方法在RHDV的檢測中有一些不可取代的優(yōu)點,但各自仍有不足之處,或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假陽性、假陰性和交叉反應,或限于實驗室所需條件,在敏感、特異、簡便、快速、實用等特點上均不夠理想。因此,在RHDV的檢測方面,急需建立符合上述特點的免疫學檢測方法,并結合分子生物學技術等多種診斷方法對兔病毒性出血癥作出確診。